
长安城中,有一种神秘的占卜之术,名为"称骨算命"。相传这门绝学源自唐代相士袁天罡,能通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推算出此生命数轻重,进而预知富贵贫贱、寿夭吉凶。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两六勉强温饱,四两二小康无忧,五两以上必是贵人。"然而在袁天罡流传下来的命书中,最重的命格也不过五两七钱,而那传说中的"五两重命",千年以来却鲜有人能够达到。
这究竟是怎样的命格?又需要何等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大唐盛世,一个关于命运的秘密正在悄然揭开。有人说,五两重命者必是帝王之相;也有人说,这是上天赐予的福泽。但真相到底如何,还要从袁天罡那本神秘的命书说起......
贞观十二年的长安城,春日的阳光透过朱雀大街两旁的槐树,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街市上人声鼎沸,商贾云集,这座大唐帝国的心脏正跳动着最强劲的脉搏。
在城东的一条僻静小巷里,有一间不起眼的卜算馆。门楣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木匾,上书"天机阁"三个古朴的大字。这里的主人,便是名震天下的相士袁天罡。
袁天罡并非寻常术士。他年轻时便精通天文历法、阴阳五行,更通晓相术、占卜之学。当年他曾为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相面,见到襁褓中的武则天时,便断言"此子若为女,当为天下主"。这段往事在长安城中广为流传,也让袁天罡的名声如日中天。
然而真正让袁天罡名垂青史的,却是他创立的"称骨算命"之术。这门学问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基础,每个时间节点都对应着不同的"骨重",将四项相加,便能得出一个人一生的命数。
按照袁天罡的理论,人的命格从二两一钱到七两一钱不等,每一个重量都对应着不同的命运走向。其中,二两至三两的命格多为贫苦之命,一生劳碌,难得安稳;三两至四两则是平常百姓的命数,能够温饱自足,但也难有大的富贵。
"三两六的命格,"袁天罡曾对前来求卜的百姓说道,"一生勤劳,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虽然辛苦,但也能平安度日。这样的命,在大唐占了七成以上。"
那是一个普通的春日午后,一位中年农夫来到天机阁。他面色黝黑,手上满是老茧,一看便知是终日劳作的庄稼人。农夫恭敬地递上几文铜钱,请袁天罡为他算上一卦。
袁天罡接过生辰八字,在算盘上拨弄片刻,便得出结论:"你的骨重为三两六钱。"
农夫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四十多年,早已习惯了辛劳与贫苦。
"大师,这命格可有转机?"农夫怀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
袁天罡摇了摇头,却也安慰道:"三两六的命虽然不富贵,但胜在踏实稳重。你只需勤恳做人,认真劳作,便能保家人温饱,子孙平安。人生在世,不是所有人都能大富大贵,平安喜乐已是福分。"
农夫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拱手离去。
类似的场景在天机阁中日复一日地上演。有人欢喜,有人忧愁,但更多的人是带着一种淡然的接受离开。毕竟,知道自己的命数,也就能更好地规划人生的道路。
相比于三两六的辛劳命格,四两二钱的命数就要好得多了。这是中产阶层的标准配置——有房有地,衣食无忧,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有一天,一位身穿锦衣的商人来到天机阁。他经营着长安城中最大的绸缎铺子,家财万贯,在商界也颇有名望。然而这位商人却总是忧心忡忡,生怕自己的财富会如过眼云烟般消散。
"袁大师,"商人急切地问道,"我这一生的财运如何?能否守住这份家业?"
袁天罡细细推算,最后说道:"你的命格为四两二钱,属于中上之命。命书有云:'得宽怀处且宽怀,何用双眉皱不开。若使中年命运济,那时名利一起来。'你的财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积累而来,虽然过程艰辛,但终能守住基业,福泽子孙。"
商人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四两二的命格虽然不是顶级的富贵,但也足够让他和家人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这样的命数,在大唐已经算是上等,值得满足了。
然而,无论是三两六的劳碌命,还是四两二的中产命,都不是袁天罡心中最关注的命格。真正让这位大师夜不能寐的,是那传说中的"五两重命"。
在袁天罡的命理体系中,五两以上的命格已经进入了贵人的行列。五两一钱是富贵之命,一生不缺钱财;五两二钱则能够位高权重,光宗耀祖。而五两三钱以上,更是少之又少的天降福星,不是封侯拜相,便是富可敌国。
但这些都还不是最顶级的命格。
袁天罡的命书中,最重的命数是七两一钱,那是短命的夭折之命,虽重但不吉。除此之外,六两以上的命格也极为罕见,往往是王侯将相、帝王公主的专属。
可在这所有的命格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五两重命。
这个命数既不是最重的,也不是最轻的,但却被袁天罡视为最神秘、最难解的命格。因为按照天干地支的推算,要想达到整整五两的骨重,需要极其特殊的出生时辰组合,这种组合在百万人中也难得一见。
更重要的是,袁天罡在多年的观察中发现,凡是命格为整数的人,其命运往往会出现戏剧性的转折。三两整的人可能突然暴富,也可能突然贫困;四两整的人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身败名裂。而五两整,这个处于凡人与帝王之间的命数,其变化之大、影响之深,更是难以预测。
"五两重命,"袁天罡曾在深夜独自研究命书时喃喃自语,"这究竟代表着什么?是福是祸?是贵是贱?"
他翻遍古籍,查阅了无数案例,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上出现过五两重命的人寥寥无几,而那些人的结局也各不相同。有的成了一代名臣,有的却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有的建立了不朽功业,有的却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这种不确定性让袁天罡既着迷又困扰。作为一个相士,他的职责就是为人指点迷津,预知未来。但面对五两重命,他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
直到有一天,一个特殊的来客打破了天机阁的平静。
那是贞观十五年的初夏,长安城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街道上的积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午后时分,一位年轻的书生来到了天机阁。
这位书生约莫二十出头,身材颀长,面容清秀。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衫,手中拿着一卷诗稿,看起来像是刚从科举考场上下来的举子。
"请问,这里是袁天罡大师的卜算馆吗?"书生礼貌地问道。
袁天罡正在后堂整理命书,听到声音便走了出来。当他看到这位书生的第一眼,便不由得愣住了。
作为一个精通相术的大师,袁天罡见过无数人的面相。但眼前这位书生,却让他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书生的面相既不算特别英俊,也不算特别威严,但那双眼睛却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深邃,仿佛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
"正是,"袁天罡回过神来,"请问施主有何事?"
书生从怀中取出一张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学生听闻袁大师的称骨算命之术天下无双,特来求教。还请大师为学生推算一番。"
袁天罡接过纸张,仔细看了看上面的生辰八字。随即,他的眉头便紧紧地皱了起来。
年柱:一两二钱月柱:一两六钱日柱:一两五钱时柱:七钱
总计:五两整。
袁天罡的手微微颤抖。他从事相术多年,推算过成千上万人的命格,但真正遇到五两重命的,这还是第一次。
"大师,可是有什么不妥?"书生见袁天罡迟迟不语,不禁有些担心地问道。
袁天罡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激动。他仔细地又算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差错,这才缓缓开口:"施主的命格为五两整,这是极为罕见的命数。"
"五两?"书生显然对称骨算命并不太了解,"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袁天罡沉思片刻,才说道:"五两重命,世间罕见。按照常理来说,五两以上已是贵人之命,但偏偏是整数五两,这其中的变数就太大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三两六的人,一生劳碌,但也能养家糊口,平安度日;四两二的人,能够过上中产的生活,衣食无忧。但五两重命,却可能成为帝王,也可能沦为草芥。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书生听了,不但没有恐惧,反而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大师的意思是,学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袁天罡点了点头:"正是如此。五两重命的人,天赋异禀,往往有着超越常人的才华和机遇。但正因为如此,你们也会面临更多的选择和诱惑。选对了路,便能青云直上,光耀门楣;选错了路,则可能万劫不复,一生蹉跎。"
他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说道:"命数只是给你指明了一个方向,但真正能够决定你人生高度的,还是你自己的努力和选择。"
书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从怀中取出几两银子,放在桌上:"多谢大师指点。学生明白了。"
说完,书生便转身离去。
袁天罡看着书生远去的背影,心中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好奇。他忍不住追出门外,叫住了书生:"请留步!敢问施主尊姓大名?日后若有所成,也好让老夫知晓。"
书生回过头来,微笑着说道:"学生李淳风,家住长安城南。今日受教,他日必当登门拜谢。"
李淳风!
袁天罡的瞳孔骤然放大。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李淳风的父亲李播是隋朝的高官,虽然家道中落,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家学传承。更重要的是,李淳风从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是当时长安城中小有名气的才子。
然而袁天罡没想到的是,这位年轻才俊的命格竟然是五两重命。
"李淳风......"袁天罡喃喃自语,"看来,这世间又要多一位不凡之人了。"
从那天之后,袁天罡便开始密切关注李淳风的动向。他发现,这位年轻人不仅精通天文历法,在相术、占卜方面也颇有造诣。更难得的是,李淳风为人谦和,从不骄傲自满,这种品性在五两重命的人中极为罕见。
要知道,五两重命的人往往天赋异禀,容易恃才傲物。历史上有些五两重命的人,就是因为太过自负,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李淳风却不同,他虽然才华横溢,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
贞观十六年,李淳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高中。随后,他被任命为太史局的算学博士,负责编修历法和观测天象。这一年,李淳风才二十三岁。
消息传到袁天罡耳中,这位老相士不禁感慨万千。他曾经说过,五两重命的人可能成为帝王,也可能沦为草芥。而李淳风的选择,显然是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然而,真正让袁天罡震惊的,还在后面。
贞观十七年,李淳风主持编撰了《麟德历》,这部历法比之前的所有历法都要精确,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赏。同年,李淳风又编写了《乙巳占》,这是一部关于天文占卜的巨著,详细记载了各种天象的预兆和解释。
这两部著作的问世,让李淳风在朝野上下名声大噪。许多大臣都说,这位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
袁天罡看在眼里,心中却有着另一番考量。他知道,五两重命的人虽然有着辉煌的开局,但中途的变数也极大。李淳风现在春风得意,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能否真正成就一番事业,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贞观十八年的秋天,唐太宗突然召见袁天罡和李淳风,让他们一同为朝廷占卜国运。这是两位术数大师的第一次正式碰面,也是一次宿命般的相遇。
在太极殿中,袁天罡和李淳风并肩而立,面对着威严的唐太宗。
"朕听闻你们二人都精通术数,今日特召你们前来,为朕推算大唐的国运。"唐太宗威严地说道。
袁天罡和李淳风对视一眼,随即齐声应道:"臣遵旨。"
两人各自施展本领,或推算八卦,或观测天象,或推演历法,忙碌了整整一天。最终,他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大唐气数正盛,至少还有三百年的国运。
唐太宗大喜,重赏了两人。
然而在散朝之后,袁天罡却单独将李淳风留了下来。
"李淳风,"袁天罡神色严肃地说道,"你可知道,五两重命意味着什么?"
李淳风微微一笑:"学生知道,大师曾说过,这是帝王之命,也可能是草芥之命。"
袁天罡点了点头:"不错。你现在已经在朝中站稳了脚跟,但这只是刚刚开始。五两重命的人,往往会在中年时期面临人生最大的考验。如果能够度过这个劫难,便能成就一番伟业;如果度不过,则可能前功尽弃。"
李淳风认真地听着,心中对这位老前辈充满了敬意。
袁天罡继续说道:"我观察你这么多年,发现你为人谦和,不骄不躁,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但我还要提醒你,未来的路上,你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和考验。权力、名利、美色,这些都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你一定要记住,守住本心,方能成就大业。"
李淳风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谢大师教诲,学生铭记在心。"
从那以后,两人便成了忘年之交。袁天罡虽然年长,但对李淳风的才华十分欣赏;李淳风虽然年轻,但对袁天罡的阅历十分敬重。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术数之学,切磋天文历法,成为了一段佳话。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贞观二十年。这一年,李淳风已经三十岁了,正值五两重命中最关键的时期。
果然,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降临到了李淳风的头上。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长安城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异常的天象。满天星辰突然黯淡,唯独紫微星格外明亮,并且向着东南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在天文学中被称为"紫微星动",往往预示着......
......往往预示着帝星易位,江山将要改换主人。
这个天象一出现,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了恐慌。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严查此事。唐太宗也坐不住了,立即召见了太史局的官员,要求他们给出合理的解释。
作为太史局的首席天文官,李淳风自然首当其冲。他被紧急召进了宫中,面对着愤怒的唐太宗和满朝文武。
"李淳风,"唐太宗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怒意,"这紫微星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否预示着有人要谋反?"
大殿上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淳风身上。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时刻,如果回答不当,不仅李淳风自己要掉脑袋,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席卷朝野的大清洗。
李淳风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这就是袁天罡所说的那个考验——五两重命的人在中年时期必然会遇到的人生大劫。
他回忆起袁天罡的教诲:"守住本心,方能成就大业。"
于是,李淳风跪下来,从容地说道:"启禀陛下,紫微星动确实是一种罕见的天象,但并非一定预示着灾祸。根据臣的观测和推算,这次星象变化的原因有三......"
他详细地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用精确的数学计算证明了这次星象变化的自然性。同时,他也没有回避星象可能带来的预兆,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各种可能性。
"臣以为,"李淳风最后说道,"陛下圣明,治国有方,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天象示警,也只是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更加勤政爱民。至于谋反之说,臣以为纯属无稽之谈。"
唐太宗听了,脸色才稍稍缓和。他深深地看了李淳风一眼,然后说道:"李爱卿所言有理。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就在这时,袁天罡也被召进了宫中。这位老相士已经年过七旬,但精神依然矍铄。他听完李淳风的分析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陛下,"袁天罡说道,"臣与李淳风的看法一致。这次星象变化虽然罕见,但并非不可解释。况且,臣观陛下龙颜,紫气东来,正是盛世之兆,何来谋反之虞?"
有了两位术数大师的共同保证,唐太宗这才放下心来。他不仅没有追究李淳风的责任,反而对他更加器重了。
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几天后,有人密报,说长安城中有一群术士在传播谣言,声称"紫微星动"预示着将有女主临朝,大唐江山将会改姓。这个消息传到唐太宗耳中,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子当政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虽然历史上也有女皇帝的传说,但在大唐朝堂上,这样的话题简直是禁忌中的禁忌。
唐太宗再次召见李淳风和袁天罡,这次他的语气更加严厉:"你们两人都精通术数,给朕说实话,这女主临朝之说,到底是真是假?"
袁天罡沉默不语。他早年为武则天相面,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个结果。但在这种时候,他不能说,也不敢说。
李淳风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一个术数大师,他当然能够推算出未来的走向。但作为一个臣子,他又不能说出有损皇家颜面的话。
就在气氛极度紧张的时候,李淳风突然开口了:"陛下,臣确实推算出了一些端倪。"
唐太宗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快说!"
李淳风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根据臣的推算,大唐确实会有女主临朝的一天。但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至少要到陛下的孙辈或者曾孙辈。而且,这位女主虽然会临朝称制,但最终还是会把江山还给李氏。大唐的国运,并不会因此而断绝。"
这番话说得既委婉又巧妙。它既承认了预言的真实性,又淡化了其中的威胁性。同时,李淳风还暗示这是很遥远的未来,与当前的局势无关。
唐太宗听了,脸色阴晴不定。他沉思良久,最后说道:"既然如此,那朕现在就把那些有可能成为女主的人都处理掉,不就能改变命运了吗?"
这句话一出,袁天罡和李淳风都暗暗叫苦。他们知道,如果唐太宗真的这么做,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女子要遭殃。
李淳风急中生智,连忙说道:"陛下圣明,但臣以为此举不妥。"
"为何?"唐太宗问道。
李淳风解释道:"天命难违。如果强行逆天而行,可能会招致更大的灾祸。况且,那位女主既然能够临朝,必定是有她的福缘和气数。如果现在就杀了她,说不定会有一个更厉害的女主出现,反而更加难以掌控。"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臣建议,与其防范于未然,不如教化有方。只要陛下和后世的子孙都能够勤政爱民,选拔贤才,即使真有女主临朝,也能保证江山永固。"
袁天罡在一旁频频点头,显然也赞同李淳风的说法。
唐太宗沉思良久,最终叹了口气:"罢了,既然是天命,朕也不强求。只希望后世子孙能够谨记今日之事,勿要让江山旁落。"
这场危机,就这样被李淳风巧妙地化解了。
事后,袁天罡专门找到李淳风,对他说:"你这次做得很好。五两重命的人,最大的考验就是如何在权势和道义之间做出选择。你选择了坦诚和智慧,而不是阿谀奉承或者隐瞒欺骗,这说明你已经通过了考验。"
李淳风谦虚地说:"多谢大师教诲。若不是当年您的提醒,学生也不会有今日的果断。"
袁天罡摇了摇头:"这是你自己的功劳,与我无关。五两重命的人,最终能否成就大业,全看自己的选择。你现在已经通过了最大的考验,未来的路会越走越顺。"
果然,从那以后,李淳风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稳固。他不仅继续担任太史局的要职,还多次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唐太宗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甚至将一些机密的天文观测任务都交给了他。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淳风继续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太史令,成为了朝廷中最重要的天文官员之一。
在这个位置上,李淳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他主持编纂了《晋书·天文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天文学知识的正史志书。他还改进了浑天仪、圭表等天文仪器,使得大唐的天文观测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李淳风将自己多年来对术数的研究整理成书,编写了《推背图》。这部神秘的预言书据说能够预测未来千年的历史走向,但因为内容过于敏感,李淳风在完成后就将其封存,并叮嘱后人不要轻易公开。
传说李淳风在编写《推背图》的时候,袁天罡也参与其中。两位术数大师日夜推算,一直算到了大唐灭亡之后的千年历史。当他们算到某个特定的时刻时,袁天罡突然说:"够了,天机不可尽泄,就到这里吧。"
于是,李淳风便停下了推算,在书中写道:"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
这部《推背图》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书之一,但它的真伪和具体内容,至今仍是一个谜。
永徽三年,袁天罡在长安城中安详离世,享年七十有九。临终前,他将李淳风叫到床前,对他说:"我这一生,推算过无数人的命格,但真正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你这个五两重命的人。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你不仅通过了考验,还超越了命数的限制,成就了一番事业。我可以安心离去了。"
李淳风听了,眼中泛起了泪光。他跪在床前,恭恭敬敬地给袁天罡磕了三个头:"弟子这一生,全靠师父指点。师父的恩德,弟子永世不忘。"
袁天罡摆了摆手:"不必如此。你能有今日的成就,全靠你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我只不过是在关键时刻提醒了你一句而已。"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李淳风,我还有最后一件事要交代你。"
"师父请讲。"
"五两重命的秘密,我已经全部告诉你了。但还有一点你要记住:命数只是给你指明了方向,但真正能够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永远是你自己。三两六的人靠努力可以过上四两二的生活,四两二的人靠智慧也能达到五两的高度。而你这个五两重命的人,如果不努力,也可能沦落到三两六的境地。"
"所以,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命数高就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为别人的命数低就看不起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要做。这才是称骨算命真正的意义。"
李淳风郑重地点了点头:"弟子明白了。"
袁天罡满意地笑了笑,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李淳风为袁天罡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将这位一代术数大师安葬在了长安城外的青龙山上。在墓碑上,李淳风亲笔写下了一段碑文:
"袁天罡,唐之相士,精通术数,创称骨法。观人之命,洞察天机。三两六者劳碌,四两二者小康,五两以上为贵,七两一钱为夭。然命数虽定,人心可变。努力者可逆天改命,懈怠者亦会自毁前程。师之教诲,永铭于心。"
袁天罡去世后,李淳风继续在朝中效力。他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唐高宗最倚重的臣子之一。
麟德元年,李淳风主持编纂的《麟德历》正式颁行天下,取代了之前使用的所有历法。这部历法不仅精确度极高,而且使用方便,深受百姓欢迎。后世的天文学家评价说,《麟德历》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麟德二年,李淳风又完成了《乙巳占》的最终修订工作。这部巨著详细记载了各种天象的观测方法和预测技巧,成为了后世术数学者的必读之书。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李淳风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向唐高宗请求辞官,回家养老。
唐高宗非常惊讶:"李爱卿正值壮年,为何要辞官?朕还有许多事情需要爱卿帮忙处理呢。"
李淳风却坚持己见:"陛下,臣已经五十有三,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该完成的使命也都完成了。臣想趁着还能动的时候,回家陪陪家人,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唐高宗挽留再三,但李淳风去意已决。最后,唐高宗只好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大量的金银财物和一座府邸,以示恩宠。
李淳风辞官后,并没有完全退隐。他在长安城中开设了一家私塾,免费教授天文历法和术数知识。许多有志于学习这些学问的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
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叫做一行的僧人,特别受到李淳风的器重。这个一行,后来成为了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编制了《大衍历》,在中国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淳风经常对学生们讲述袁天罡的故事,讲述称骨算命的原理,讲述五两重命的秘密。他告诉学生们:"命数虽然存在,但它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真正能够决定命运的,是你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他还说:"袁大师曾经告诉我,三两六的人可以过上养家糊口的生活,四两二的人可以达到中产的水平,五两重命的人则有可能成为帝王。但这些都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一个三两六的人,如果足够努力,也能过上四两二甚至更好的生活;而一个五两重命的人,如果不努力,也可能沦落到连三两六都不如。"
"所以,不要被命数束缚,也不要因为命数而骄傲或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才是称骨算命真正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生们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仪凤元年,七十岁的李淳风在家中安详离世。临终前,他把一行叫到床前,将《推背图》的副本交给了他,并叮嘱道:"这本书记载了未来千年的历史走向,但你千万不要轻易公开。天机不可尽泄,这是袁大师和我共同的遗愿。"
一行郑重地接过《推背图》,承诺一定会守护这个秘密。
李淳风去世后,唐高宗追封他为太史令,并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在墓志铭中,唐高宗高度评价了李淳风的一生:
"李淳风,五两重命,天纵英才。精通术数,洞察天机。编历法以利民生,著预言以警后世。一生谦和,不骄不躁,实为人臣之楷模。朕甚惜之。"
李淳风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个五两重命的人,果然不同凡响。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官场上也游刃有余,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安享晚年,实在是人生赢家。
但也有人提出了疑问:李淳风真的是因为五两重命才有如此成就吗?还是说,他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到了今天。
有人说,命数是真实存在的,李淳风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有五两重命的福泽。也有人说,命数只是一种心理暗示,李淳风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淳风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五两重命"。他既享受了命数带来的福泽,又没有被命数所束缚;他既利用了命数的优势,又超越了命数的限制。
这,也许就是袁天罡所说的"帝王命"的真正含义——不是说五两重命的人一定会成为帝王,而是说他们有着像帝王一样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五两重命,世间罕见,却并非高不可攀。袁天罡的称骨算命告诉我们,命数虽有轻重之分,但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永远是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三两六可以养家糊口,四两二能够小康富足,而五两重命者,若能守住本心、勤勉不辍,方可成就帝王般的人生。命运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枷锁,而是一面映照内心的明镜。
正规股票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