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陕甘红军作为东道主,红二十五军则是外来客,理论上军团长应该是刘志丹。然而,实际情况却稍显不同……
红十五军团的成立是在红军长征之后,这也是十大红军军团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鄂豫皖苏区随长征来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领导人是徐海东和程子华;另一部分则是来自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由刘志丹和高岗负责指挥。
1935年9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在延川县永坪镇顺利会师。第二天,中共鄂豫陕省委和中共西北工委的联席会议决定正式组建红十五军团。这两个组织分别代表着党对红军的领导,其中中共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同行,中共西北工委则随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和红二十七军行动。会后,两个领导机构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中共陕甘晋省委,由朱理治担任书记,郭洪涛担任副书记。同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也进行了调整,聂洪钧成为了主席。
回到正题,尽管从地理上看,陕甘红军理应成为军团的主导力量,红二十五军为“客军”,按理军团长应该由刘志丹担任。但红二十五军的兵力达到3400多人,比红二十六、二十七军的总和还要多,红十五军团总兵力约6000人。最终,刘志丹出于谦让,将军团长的职务让给了徐海东,自己则担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程子华担任政治委员,高岗则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尽管刘志丹和高岗是东道主,但两人都选择了担任副职,刘志丹成为了军团的第二号人物,高岗则是第四号人物。
展开剩余67%红二十五军的实力可见一斑。这支队伍在从鄂豫皖苏区转战到陕北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生死存亡的战斗,经过长期战斗的锤炼,已经成为了一支锐不可当的劲旅。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会师并合编之后,实力大大增强。短短一周的休整后,红十五军团便立即投入到了正在进行的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10月初,红十五军团在劳山打响了首次大规模战役,并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劳山战役中,红十五军团的顽强抵抗重创了国民党军第67军第110师,击溃了该师的大部分力量,俘获了2000多名敌军,连敌军师长何立中也被击毙。战后,红十五军团缴获了超过300匹战马及大量的武器装备。
身为红十五军团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高岗,也参与了这场激烈的战斗。他毫不犹豫地举枪上阵,赤膊战斗,英勇无畏,最终大获全胜,甚至有“赤臂战劳山”之佳话流传下来。在此之前,陕北红军并未经历如此完胜的战斗,因此这场胜利显得尤为重要。
红二十五军可谓猛将如云,徐海东、韩先楚、刘震、李耀、张天云、张池明、梁从学、王诚汉、刘华清、詹大南等一众战将,使得红十五军团如虎添翼,士气极为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战斗中的红军士兵敢于为信念献身,与惯于“悠哉”的国民党军队相比,显得异常坚韧不拔,敌人根本无法抵挡他们的冲击。
红二十五军这三四千精锐士兵,甚至走出了许多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英雄人物。红十五军团的战士中,后来共计有1名开国大将、2名开国上将、6名开国中将、88名开国少将,总计97名开国将军,占到了新中国开国将领总数1614人中的6%。其中,刘华清少将后来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军委副主席。
然而,劳山战役的胜利背后,中央红军派遣的西北代表团在陕北展开了错误的肃反斗争,刘志丹、高岗等领导人以及红二十六军的干部遭到突如其来的逮捕和扣押,部分同志甚至不幸遇害。幸亏,约一个月后,中央红军赶到陕北,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成功会师,中央红军立即制止了这场肃反运动。10月22日,主席亲自下令:“刀下留人!所有被捕干部交由中央处理。”
当时的肃反运动,堪称极度恐怖,稍有迟缓就可能丧命。幸亏主席及时出手,拯救了刘志丹、高岗等人。
11月,中央红军恢复了第一方面军的番号,红十五军团被并入了第一方面军的序列。红十五军团的加入,犹如雪中送炭。徐海东、刘志丹和高岗等军团领导也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将7000大洋中的5000送给了中央红军,且将6000多人的兵力全力投入到中央指挥之下。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伟人的心,令他终生难忘。徐海东和高岗这种爽直、直率的性格也让他倍感欣赏,尤其是高岗,作为一位既能代表陕北又极具才干的领导人,深受主席的喜爱。
不久之后,中央红军发起了直罗镇战役,并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既是红军的胜利,也是红十五军团的崭露头角。
随着刘志丹的牺牲,高岗成为了陕北红军的主要代表人物,逐渐融入了红一方面军的系统。他凭借过人的胆略和能力,在革命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和军事领导力。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